顯示全部出版說明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出版說明
我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余種。我們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又利于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輯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種。現繼續編印第十輯。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種。今后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仍將陸續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紙型,譯文末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2003年10月
本書出版說明
埃米爾•迪爾凱姆(舊譯涂爾干,1858—1917)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1882年,他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先后在桑斯等地許多中學任教,1885—1886年赴德國游學,深受德國實驗心理學創始人馮特的青睞。回國后到波爾多大學任社會哲學講師,后晉升教授。1896年,他創辦了《社會學年刊》。1902年,他根據社會學研究的不同對象,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道德社會學、社會形態學、美學社會學等。同時,他還給社會學下了定義,認為它是一門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過程的科學。
迪爾凱姆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準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社會主義》(在他死后1928年發表);《社會學教程—風俗法律的物質作用》(1950年發表)。
《自殺論》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會學著作,它和《社會分工論》內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說,它是《社會分工論》的續篇。因為在《社會分工論》的最后一部分已對社會分工而引起的社會病態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所謂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變細所造成的社會病態而引起的。它跟種族、遺傳因素、個人素質、心理狀態、精神病、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無重大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然而它跟社會環境、其中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改朝換代、工作變遷,生活變化等卻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自殺人數的多少和自殺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則有所不同。它們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兩性差異關系很大。在這些自殺者中,作者又按照自殺的不同原因,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由于社會混亂所引起的自殺。
為了防止和消除自殺,作者提出了以下設想:一、對自殺者進行懲罰,不給他的尸體落葬,剝奪其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家庭的權利,沒收其財產,以警告其效尤者;二、對悲觀主義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狀態恢復正常;三、改進教育,培養人們的堅強性格,增強信念;四、重新發揮家庭在防止自殺中的作用;五、最主要的是恢復行會,建立不同職業的職業組織,使個人命運與集體組織聯系起來。總之,作者通過系統研究,探索自殺的原因和它的規律性,寫出這部系統論述自殺的著作,這在社會學領域內是不多見的,應該說是對社會學的一大貢獻。正是這個緣故,它成了眾多社會學著作中一部名著。
1996年2月
出版說明
我館歷來重視移譯世界各國學術名著。從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譯出版馬克思主義誕生以前的古典學術著作,同時適當介紹當代具有定評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賴著譯界鼎力襄助,三十年來印行不下三百余種。我們確信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夠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些書籍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匯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于研讀查考,又利于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至2000年先后分九輯印行了名著三百六十余種。現繼續編印第十輯。到2004年底出版至四百種。今后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仍將陸續以名著版印行。由于采用原紙型,譯文末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
2003年10月
本書出版說明
埃米爾•迪爾凱姆(舊譯涂爾干,1858—1917)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1882年,他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先后在桑斯等地許多中學任教,1885—1886年赴德國游學,深受德國實驗心理學創始人馮特的青睞。回國后到波爾多大學任社會哲學講師,后晉升教授。1896年,他創辦了《社會學年刊》。1902年,他根據社會學研究的不同對象,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道德社會學、社會形態學、美學社會學等。同時,他還給社會學下了定義,認為它是一門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過程的科學。
迪爾凱姆的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準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社會主義》(在他死后1928年發表);《社會學教程—風俗法律的物質作用》(1950年發表)。
《自殺論》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會學著作,它和《社會分工論》內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說,它是《社會分工論》的續篇。因為在《社會分工論》的最后一部分已對社會分工而引起的社會病態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所謂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變細所造成的社會病態而引起的。它跟種族、遺傳因素、個人素質、心理狀態、精神病、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無重大關系,或者說關系不大,然而它跟社會環境、其中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改朝換代、工作變遷,生活變化等卻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自殺人數的多少和自殺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則有所不同。它們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兩性差異關系很大。在這些自殺者中,作者又按照自殺的不同原因,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由于社會混亂所引起的自殺。
為了防止和消除自殺,作者提出了以下設想:一、對自殺者進行懲罰,不給他的尸體落葬,剝奪其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家庭的權利,沒收其財產,以警告其效尤者;二、對悲觀主義者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其精神狀態恢復正常;三、改進教育,培養人們的堅強性格,增強信念;四、重新發揮家庭在防止自殺中的作用;五、最主要的是恢復行會,建立不同職業的職業組織,使個人命運與集體組織聯系起來。總之,作者通過系統研究,探索自殺的原因和它的規律性,寫出這部系統論述自殺的著作,這在社會學領域內是不多見的,應該說是對社會學的一大貢獻。正是這個緣故,它成了眾多社會學著作中一部名著。
1996年2月